1月,多家域名注册商宣布将停止解析个人已注册“.cn”域名,众多站长一片惶然。随后,谷歌高级副总裁和首席法律顾问大卫·多姆德(David Drummond)在谷歌官方博客上表示,考虑关闭“谷歌中国”和中国办事处。3月23日,折腾了两个多月之后,google.cn导向google.com.hk,谷歌“半退出”。7月,唐骏学历事件在新浪微博引爆,继而激发大规模讨论,“西太”成为流行词,但最终也无疾而终。9月,宜黄强拆事件引发微博直播,观者如潮,管理员删帖删到手软。10月,一场恶俗而毫无理性的“小月月”炒作陪我们度过了国庆假期。11月,腾讯和360终于撕破脸皮,大打出手,网民们各选阵营,不知应该被谁代表。
早年间怀揣着3寸盘就可以创业的互联网世界,变成了现在巨头争霸、分食市场的丛林。“云计算”变成“云算计”,拼PR变成拼RP,中国的互联网从未创新,只会抄袭,还未成熟,已经世故。启蒙时代已经过去,理想消逝、浪漫褪去,留下的只是金钱、金钱和金钱。
中国互联网的两条铁律
谷歌退出中国(内地)这件事情,会作为案例进入商学院的教材吗?不会的。它也许会作为案例进入公共关系学院的教材。
从头至尾,谷歌都是以非商业的理由在解释自己的行为。舆论和网民的反应也相应分化为几派,支持者、反对者、同情者、厌恶者都在以非商业甚至是很情绪化地表达自己的观点。几个月之后,除了“谷粉”仍心有戚戚、使用google.com.hk时经常遭遇断线之外,似乎谷歌退出事件的影响力也就到此为止了。
谷歌事件让我们唯一可以意识到的问题是:正如同现实中国社会的互不理解一样,中国的互联网世界也是由很多层级组成的,每个使用者接触的网站、服务和资讯有着极大的区别,他们互不理解对方在做什么、在关心什么。任何一件让某些人感到情绪激动的事情,也许就有上亿人不知道你在激动个啥。互联网似乎并没有让人们加强联系,反而扩大了沟壑。
但商业规律在继续运行,它们轻易就跳过了这些沟壑。随着谷歌离去,百度的市场份额飞速攀升,2010年第一季度爬升到64%。百度2009年发布的“框计算”在2010年形成规模,同时引发争议。团购网站一夜之间勃发,但立刻就被成群复制,2010年8月的数据是:团购网站已达1215家,并以每天3家的平均速度增长。技术门槛低,快进快出,团购网站立刻成为了最混乱的类别。
今年的混乱还没有结束。就在不久前,360和腾讯的暗战终于撕破了脸皮。按照马化腾的说法,是因为周鸿祎本想联合腾讯打百度,清除占后者收入30%的医疗广告,但马化腾不与其合作。并且,今年6月1日腾讯开始大力推行QQ电脑管家,而这正是360的核心业务。这就有点像桌游《三国杀》了,你不和我联手杀他,还要偷我的牌,那我只好先动手杀你了。但它们的战场选在了我们的电脑上,网民们必须选择立场,非此即彼。
“桌面右下角的战争”立刻开打,360声泪俱下,QQ大义凛然。网民意见也立刻分化,彼此视为仇雠,再一次证明了中国的互联网是多么的分裂,网民的思想是多么容易被挑动。
2010年中国互联网的行业发展只用两篇文章就可以尽概:《计算机世界》7月刊发的《“狗日的”腾讯》,《创业家》8月的《站长已死》。前者代表对霸主的不满,后者代表对个体的惋惜。失去创新和个人竞争力,对于中国互联网向来不是新话题,但在今年终于引发了一点点悲戚的关注。
也许只有两条规律是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的铁律:永远缺乏创新,永远都在打烂仗。